刘录祥指出,通过太空诱变只是加快了变异速度,提高了变异率,增加了育种的新材料,把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自然诱变过程缩短了,并不存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潜在危险。
胡代书说,懒人稻米大批量上市民餐桌,明年就可能实现。懒木匠喜欢发明 记者在胡代书家试验田看见,28年前移栽的两窝水稻王都有2~3平方米大的根系,秸秆如高粱,粗如人手指,异常坚硬。
次年试种,实现亩产550公斤的奇迹。胡代书老伴介绍,上世纪60年代初,别人出门要饭,丈夫却琢磨专种南瓜、红苕,个个肥大,吃不完就拿来喂猪。马灌镇最老的两株懒人稻,已生长28年。忠县科委介绍,最近几年该县懒人稻年产量20吨左右,除农民自己消费部分外,其余大多被县城居民收购作为礼物馈赠亲友。龄童米业公司希望年收购量能达到2万吨,深加工后,打造一个像泰国大米那样的品牌,向国内外销售。
虽然张学良的建议当时得到多位领导签字批示,遗憾的是最终未引起足够重视和支持。大集体时候,胡代书为了逃避干农活,长期在外当木匠。来自全市各地的上百名水果种植专业户饶有兴趣地到场观摩。
聂博士告诉记者,在葡萄不同的生长期,灌溉、施肥等实行按需供给,实现了自动操作。整套全自动化的控制系统把物联网技术应用到了水果栽培管理,这在全省尚属首次。有了这套系统,管理上省心多了这一新生事物叫果园环境自动监测与智能调控技术,由浙江大学自主研发,列入宁波市重大科技项目。
他还当场进行了演示,拔掉插在地里的土壤水分传感器,过了大约25秒,大棚内的滴灌装置就自动开启。宁波为浙江首个全自动化控制果园城市 2010-06-10 00:00 · Alston 点击鼠标,中心基站的一台电脑页面上显示一串参数,附近10亩葡萄园内的土壤温度、水分含量、空气湿度等一目了然。
令人好奇的是,这些即时数据是由看不见的无线传输网络来完成采集和传送的。浙江大学博士聂鹏程介绍说,一个节点的控制范围在两公里左右。昨天,省内首个全自动化控制果园在位于慈溪掌起镇的芝怡果蔬农场投入使用。整套全自动化的控制系统把物联网技术应用到了水果栽培管理,这在全省尚属首次。
负责开发这项技术的浙大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教授何勇说。芝怡果蔬农场林场长算了一笔账,人工成本至少减少了三分之一。聂博士告诉记者,在葡萄不同的生长期,灌溉、施肥等实行按需供给,实现了自动操作。有了这套系统,管理上省心多了。
物联网技术运用到水果栽培,既提高了种植的科学性,还节约了资源,今后将逐步在全市推广。来自全市各地的上百名水果种植 点击鼠标,中心基站的一台电脑页面上显示一串参数,附近10亩葡萄园内的土壤温度、水分含量、空气湿度等一目了然。
市林特科技推广中心主任郑金土欣喜地说,过去果农大多凭经验种水果,管理粗放。节点由无线控制与传输系统、各种感应器组成。
来自全市各地的上百名水果种植专业户饶有兴趣地到场观摩。一般情况下,一只占地一亩的大棚只需安装一个节点。昨天上午,记者走进芝怡果蔬农场葡萄园,发现大棚里的水泥立柱上安装了控制器和负责信息采集、传输的节点社会化服务体系比较薄弱。李杨瑞认为,目前广西蔬菜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供需信息化相对滞后。其蔬菜品种众多,可周年种植和收获,生产成本相对较低。
近年全国蔬菜品种质量抽检结果显示,广西蔬菜瓜果类农产品抽检合格率都达97%以上。这一周的蔬果缤纷,不仅让市民大饱眼福,给与之相关的行业带来商机,更为广西进一步推动蔬菜产业化跨越式发展提出了思考。
今年3月,桂农科一号、桂农科二号苦瓜刚通过审定。蔬菜产品科技含量较低。
创新优势打响广西牌 据了解,广西农科院蔬菜研究所通过多年艰辛摸索,在蔬菜抗病抗逆育种方面取得骄人成果。自治区农业厅厅长张明沛介绍,广西是中国与东盟各国间的重要交通枢纽,是我国唯一同时具有通向东盟各国海陆空运输途径的省份。
因此,组委会从一开始发出征集令,范围便定向全国及至海外。目前,广西紧抓机遇,全区范围内形成了秋冬菜、夏秋反季节菜、中心城市菜篮子、丘陵、山区或高山特色无公害蔬菜、创汇蔬菜、食用菌等六大优势商品菜生产主产区。由于自然条件和市场竞争优势明显,广西蔬菜产业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发展迅猛。尤其是以出口为导向,调整蔬菜品种结构。
只有加强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实现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区域化和专业化,努力提升广西蔬菜的竞争力,才能确保广西蔬菜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特别是秋冬蔬菜,填补了北方市场因低温寒冷蔬菜生产不足而形成的市场淡季空档。
广西科研人员还通过航天搭载农作物种子的方式,借助空间诱变育种寻找有益的性状表现材料,杂交组合孕育出多种不容易生病的蔬菜新品种,如抗番茄癌症――青枯病的桂茄砧一号和桂茄砧二号,在武鸣和田阳等番茄主产区推广效果很好,还有抗疫病的黑皮冬瓜新品种桂蔬一号,适合全国种植,瓜肉嫩滑多汁,单瓜重达32公斤。围绕高产、优质、多抗育种目标,利用国内外蔬菜种质资源及现代生物技术,我区先后选育出一批具有南方特色的蔬菜新品种,如在耐热耐湿和耐冷凉苦瓜、南方类型哈密瓜等研究领域,已经跻身全国先进行列。
天然优势成就大产业 2010年广西-东盟蔬菜新品种展示交流会的主旨很明确,就是搭建广西―东盟农业发展和合作的新平台,促进并加深广西与东盟在农业领域上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推动广西蔬菜产业化跨越式发展。以优质、高产、高效为主要目标,加强栽培技术研究。
12家单位、企业代表现场签约,涉及蔬菜产业开发、国际合作、技术服务与产品购销等多个方面,标的金额达3.65亿元。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全面启动,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建设,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以及国家大宗蔬菜产业体系建设,广西蔬菜产业具有天时、地利、人和优势,正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遇。最后筛选出来的811个品种,可谓来自天南海北,作为东道主,有广西户口的菜种大约占到20%左右。蔬菜出口面临越来越高的技术壁垒。
积极推进蔬菜产业化经营体系,提高蔬菜产品的优势竞争力,打响广西品牌,将成为进一步推进广西蔬菜产业化跨越式发展的主要任务。因此,要提高蔬菜产业的科技水平,加强种质创新,培育并推广针对南方高温、多湿地区特色、多抗优良蔬菜品种。
目前,蔬菜种植规模已占我区全年农作物总面积的17.5%,成为广西种植业中面积产值仅次于粮食、甘蔗后的第三大产业。一批蔬菜优势产业基地群,为广西蔬菜瓜果类农产品打造了优良品质。
2009年,广西蔬菜种植面积为978.0千公顷,产量2063.07万吨,年产值超200亿元。广西光温水土资源丰富,被誉为天然大温室,具有发展蔬菜生产的天然优势,是我国最主要的南菜北运蔬菜和外运出口蔬菜的重要生产基地。